紫笋茶又被称为湖洲紫笋、顾渚紫笋,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唐朝,是历史上记载最早的贡茶。
01
追溯历史
唐代陆羽《茶经》中写道“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陆羽称赞紫笋茶:“芳香甘冽,冠于他境,可荐于上”,“紫笋”就成了上上茶的代名词,被历代文人誉为"茶中极品"。据《新唐书》等史料记载,唐代贡茶分布较广,包括五道十七州部,而顾渚紫笋茶最为著名,乃贵为贡茶之上品。诗人张文规以“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描绘其进贡盛况。
自唐广德年间至明洪武八年(1375年)罢贡,进贡历时600余年。唐为蒸青团饼茶,宋改制龙团茶,明“废团改散”后成为烘炒类条形散茶。到了明末清初时期,紫笋茶似乎失去了往日的荣光,工艺几乎失传,直到1979年恢复试制才得以之间恢复。
展开剩余66%02
地域优势
顾渚山位于天目山脉东麓,三面环山、东临太湖,年均温15.6℃-16.3℃,年降水量1200-2000毫米,终年云雾笼罩(湿度>80%)。土壤以酸性红黄壤为主,富含腐殖质和铁矿物质,非茶适宜茶叶生长,在这里生长的茶树拥有独特的“岩韵”和“金石气”。且种植紫笋茶的茶园大体分布于海拔200-500米山坞(当地称“界”),森林覆盖率65%,竹林环绕隔绝污染。漫射光促进氨基酸积累(含量超4.5%),茶多酚含量达30%,形成“鲜醇回甘”的基底。
得天独厚的环境造就了品质上乘的紫笋茶,鲜茶叶芽粗壮似笋,制作完成后条直索紧锋锐,透绿带翠显毫,梗壮芽肥叶厚,规格整齐匀称。有着优异的内质和独特的香味,芽叶细嫩,芽色带紫,芽形如笋,条索紧裹,冲泡后,芳香扑鼻,汤色清朗;茶叶舒展后,呈兰花状。
03
制作工艺
从唐朝时期的到宋朝蒸青团饼茶,再到宋朝龙团茶,又到明朝条形散茶,经过不断创新发展,紫笋茶的制作工艺一直在不断变化。如今的制作方法大体延续了明代的工艺又创新增加了“两道杀青、三道摊晾”,以降低茶叶刺激性,保留风味。现在紫笋茶制作大致经过采摘、分拣、摊青、杀青(包括理条)、回凉、初拣、复炒、复回凉、复拣、初烘、复烘、贮香、品验、包装等14道工序,前后所用时间达半月之久。
采摘时仅取清明至谷雨间“一芽一叶初展”或“一芽二叶”嫩梢,要求芽长匀整、不采紫芽、雨水叶等。摊青时鲜叶摊放5-6小时,激活酶促反应。杀青则以铁锅高温快炒,锁住翠色。烘焙时结合荔枝木炭文火烘焙,塑造“紧细挺秀如笋”的外形。复烘时则以70℃低温慢烘至含水量≤5%,封存兰香。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发布于:福建省胜亿配资-股票配资炒股公司-武汉配资网-长沙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