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蔡廷锴和蒋光鼐两位将军的大名,想必读者不会陌生,而提起张炎的名字,大家就未必熟悉了。其实,张炎是一位与蔡、蒋二将军同时走上抗日战场的著名将领,而他的人生结局则比蔡、蒋两位将军更加壮烈。
张炎是著名的十九路军爱国将领。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塘缀镇樟山村人,早年投身粤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参加过南征、东征、北伐、中原大战,成为十九路军主要将领,随军参加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先后在吴淞,庙行战役中,浴血奋战,重创日军,福建事变后失去兵权,但抗日战争爆发后仍积极联共抗日,1945年初准备起义,失败后被国民党杀害。1958年6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签字追认张炎为革命烈士。
出生在越南
张炎,字光中,1902年9月22日,在越南海防市一座破旧的民宅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孩子的父亲张河珍高兴地忙里忙外,这是他从中国来到越南后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亲骨肉。张河珍的祖籍是广东省吴川塘缀镇樟山村,早年由于家境贫寒,离开妻子杨氏和儿子张巨升,背井离乡来到越南海防,想挣点钱养家糊口。不想异国的环境更为艰难,几年来,他以行医算命为生,受尽流浪之苦,无奈之中与当地一范姓女子成婚,从此在异国他乡有了一个简陋的家。儿子出生后,张河珍为其取名巨炎(后改为炎),字光中,为的是让儿子永远记住自己是炎黄子孙,时刻想着光耀中华。
张炎出生时的越南是法国的殖民地,在这里,越南人民和中国华侨饱受法国殖民者的凌辱和欺压。童年的张炎经常看到法国军警押着身带枷锁的中国人行走在大街上,他对父亲说:“将来我要当英雄,为中国人争口气。”
辛亥革命后,年迈的张河珍思乡心切,带着10岁的张炎回到了家乡。不幸的是,回乡后不久张河珍就病逝了,临终前他把原妻杨氏叫到跟前,对她说:“巨炎这孩子从小有大志,我死后就托付给你了,拜托你一定将他抚养成人。”
张炎有个堂兄叫张世德,当时在孙中山领导下的粤军中担任连长。张炎在父亲去世后投奔了堂兄,从此开始了行武生涯。在粤军中,他先当勤务兵,后进入教导队学习,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他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攻克湖南、湖北的战役,职务不断提升,从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升到了师长。
投入淞沪抗战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八”事变。国民政府决定加强淞沪一带的防卫,将十九路军从江西调往南京、上海一带驻防。1932年1月28日,日寇发动了对上海闸北的大举进攻,挑起了“一•二八”事变。蔡廷锴于29日与总指挥蒋光鼐、上海淞沪警备司令戴戟一道向全国各界发出誓死抗日的通电,他一面命令第78师首先实施防御,一面命令全军各部向上海集结。张炎的第61师驻扎南京,接到命令后立即从下关车站乘车出发。
一下火车,张炎所部立即投入了战斗。他奉命率领1旅猛攻虹口和杨树浦之敌,很快占领了阵地,并象一颗钢钉牢牢钉在阵地上。在以后的一个星期里,战斗始终在闸北范围内进行,日军丝毫没有进展。2月4日,日军发动了第一次总攻,战火蔓延到了江湾、吴淞一带,各线均展开了更加激烈的战斗。激战持续了9个小时,从闸北向青云路进攻的日军被击退,江湾的日军被包围歼灭。十九路军乘胜反攻,完全粉碎了日军的这次总攻。随后,张炎所部重点防守蕴藻浜。蕴藻浜是一条自西向东的河流,河面不宽,但水深泥多,是一道天然的屏障。2月13日凌晨,日军3000余人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搭起浮桥,向蕴藻浜发起攻击。张炎指挥所部与敌展开肉搏战,张部的第366团伤亡最为惨重,团长、团副以下六七百人或死或伤,但他们士气不减,使日军付出沉重的代价。
战至下午5时,张炎所部顶住了敌人的冲击,稳住了阵脚。张炎决定进行反攻,为了减少伤亡,他仿效古人田单的“火牛阵”战术,组织决死队,冲击敌军心腹。当时有60余名官兵请缨决死,他们将炸药捆扎于胸部和四肢,以煤油淋湿衣裤,分队潜入敌阵。霎时间,爆炸声四起,决死队员全部壮烈殉国,敌阵顿时大乱,张炎趁机率队发起冲击。战至入夜10时,突过河的千余日军全部被歼。
蕴藻浜保卫战是“一•二八”事变以来最激烈的战役,它使日军突破吴淞口防线的计划遭到失败。日军恼羞成怒,将司令野村撤职,改派远东军总司令、陆军中将植田谦吉为统帅,又增派了2万多人、50艘军舰、100多架飞机来华,企图扭转战局。张炎和十九路军的将领联名发出通电,决心抗击到底。2月22日,日军再次发起总攻击,他们动用了飞机、大炮、坦克,向第十九路军阵地发起了一轮又一轮进攻。张炎的阵地上上百发炮弹从天而降,爆炸掀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战士们的尸体横七竖八地倒卧在工事内外,但这并没有动摇他们坚守阵地的决心,他们硬是通过激烈的肉搏战将冲上来的敌人一次次赶下阵地。
这样的战斗一直持续了3天,张炎所部伤亡惨重,但他们还是用自己的钢铁之躯,挡住了敌人的疯狂进攻,给敌人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震慑。
失败的日军仍不甘心,他们又从国内派来了陆军大臣白川上将接任总司令,同时增兵4万多人,于3月1日再次发起进攻。此时的十九路军已经坚持抗战月余,人员和武器弹药消耗极大,国民党政府又拒绝补给,处境十分艰难,不得不在3月2日撤至第二道防线。正当第十九路军加紧重整军备准备再战时,5日传来了国民政府与日军签订《淞沪停战协定》的消息,张炎等将领异常悲愤。淞沪抗战终以国民党政府出卖中国人民利益为代价而告结束。
树起反蒋旗帜
十九路军的抗敌行为,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戴,却遭到了蒋介石的怨恨。淞沪战役的硝烟还没散尽,蒋介石就把他的嫡系部队调来宁沪杭一带,将十九路军拆解,令他们分别赶往江西、武汉和安徽等地与红军作战。蔡廷锴、张炎等将领都十分清楚蒋介石想借红军消灭十九路军的用意,因此拒绝被拆解,蒋介石无奈又改派第十九路军到福建“剿共”。
6月上旬,张炎和第61师含泪离开淞沪地区,开抵泉州。泉州百姓家家户户杀猪宰羊,慰劳抗日将士。张炎眼见此景,暗暗下定决心,决不与红军为敌。
1933年,日军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热河(当时为中国的一个省,省会为承德),先后占领了山海关、承德,又兵分多路直扑长城各口,中国守军奋起反击。消息传来,蒋光鼐、蔡廷锴等人决定联合广东的陈济棠北上抗日,派抗战心切的张炎赴广东与陈济棠会晤。张炎面见陈济棠,力陈北上抗战的紧要,使双方达成协议,同意共同抽调精锐部队,组成北上抗日军团。张炎回到福建后,蔡廷锴立即抽调官兵组成了“援热先遣军”,编成两个纵队,自任总指挥,张炎、谭启秀分任纵队长。3月25日,“援热先遣军”挥师北上。当时,各大报纸纷纷报道了“先遣军”出征时的景况——“人民箪食壶浆,以迎我师,炮竹之声,达乎10里之外,沿途大呼‘十九路军抗日成功万岁’之口号”。
可是,当“援热先遣军”经过50多天的艰苦行军到达湖南郴州时,传来了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的消息,蒋介石严饬“援热先遣军”立即回闽的命令也随后到达。部队在愤怒、悲凉的气氛中忍痛回师,张炎这时真正明白了,要求得实现抗战,必须实现民主政治。蔡廷锴等人也认为,国民党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压迫中国人民的工具,无以自救,于是他们萌发了反蒋的念头。
1933年11月20日,蒋光鼐、蔡廷锴、张炎等爱国将领联合李济深、陈铭枢等毅然发动了著名的“福建事变”,竖起了抗日反蒋的旗帜,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和“人民革命军”。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为政府中央委员,张炎为军事委员会委员兼人民革命军第4军军长。他们一起宣布脱离国民党,成立“生产人民党”,其党纲规定,当前的唯一任务就是抗日反蒋。同时,他们派人秘密与中国共产党取得联系。
11月22日,福建人民政府召开了宣誓就职大会,张炎在大会上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演说。他大呼:“希望全中国的革命同胞、革命领袖,大家到农村去领导农人,到工厂去领导工人,一起参加我们的革命,那么,封建势力的推翻,与帝国主义加在我国的种种的束缚的不平等条约的废除,失地的收复的目的,都能依于奋斗而达到。”
“福建事变”发生后,蒋介石极其恐惧,他一边派人到两广活动,拉拢两广军队共同进攻福建,一边调兵遣将展开军事围剿。福建人民政府决定抗击,双方在延平和水口展开激战,蒋军大兵压境,形势危急。此时,在下一步如何行动的问题上福建人民政府内部产生分歧。陈铭枢等主张退守福州,蒋光鼐、蔡廷锴等主张退守闽南,蔡廷锴最终以总司令的名义决定全军南撤,任命张炎为福州卫戍司令,率第4军掩护。
但蔡廷锴在具体实施行动时指挥出现失误,使部队疲于奔命,官兵斗志大减。第2军军长毛维寿表露出不抵抗之意;广东的胡汉民、陈济棠主张双方停战;蒋介石也表露出议和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蔡廷锴等领导人为保全军队,经过商量自动放弃了抵抗。这样,仅仅维持了2个月的福建人民政府就此宣告结束。蒋介石佯装大度地恢复了第十九路军的建制,任命毛维寿为总指挥,张炎为副总指挥。但没过几天,他就将第十九路军改编为东路军第七路军,不久又将第七路军分散调离,进行肢解。张炎一气之下拒绝委任,发誓不做蒋介石的走卒,随后偕同夫人,踏上了出国游历的路途。
张炎的出国游历是出于无奈,他先后到了德国、苏联和加拿大。在游历途中,他细心考察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态度,特别了解了华侨的抗日情绪,还亲自参加了华侨组织的抗日团体,从中吸取抗战的力量。
1935年年底,日军发动了“华北事变”,掀起所谓的“自治运动”,华北危亡到了紧要关头。1936年5月,张炎决定回国从事抗战工作。当他回到广东后,便开始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合作抗战。
重上抗日战场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9月,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国民党驻广东的第四路军总司令余汉谋在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的推动下,组织了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会,专门邀请张炎担任委员会的领导工作,张炎欣然接受,回到了广东南路地区。在广州湾各界茶话会上,张炎说:“以为乡邦危殆,责无旁贷,遂决心为桑梓尽个人应尽天职。”于是,余汉谋委任张炎为第11区统率委员会主任委员。
张炎上任后支持进步人士的抗日宣传,组织抗日武装,惩治破坏和阻碍抗日的反动分子。这些行动赢得了南路人民的拥护,也遭到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嫉恨。他们千方百计打击张炎,张炎以大敌当前,不宜内争,并为避免家乡遭受摧残,遂弃官引退,携眷避居香港。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香港。由于张炎的抗日声威名扬中外,日军入港后到处搜捕张炎,在香港居民掩护下,张炎免入敌手。后在曾生领导的东江抗日游击队的营救下,张炎逃离香港,避居广西柳州柳南新村。国民党第7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和第4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听说张炎来到柳州,便要求他出来工作,并委任他为第4战区参议。当时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李济深也在广西,他对张炎颇为赏识,张炎常与他和张发奎讨论时局,探讨抗日问题。1944年秋天,日军大举进攻桂柳,国民党军队仓皇溃逃,在撤出桂柳前,张发奎报请蒋介石委任张炎为军委会中将参议,派回广东南路工作。张炎从抗日大局出发,接受了委任,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吴川樟山。
张炎回到家乡后,将各地抗日团队组织起来,成立了“高雷人民抗日军”,自任军长,詹式邦任副军长,共1000余人,分为3个步兵团,与中共南路特委领导的人民抗日解放军密切配合,打击日寇。
张炎抗日力量的发展和与中共的合作,再次引起国民党顽固派的嫉恨,他们诬蔑张炎是“奸匪”,出动飞机散发传单,企图瓦解张炎的军队,并悬赏百万元巨款通缉张炎,同时集中南路的所有兵力“围剿”张炎。张炎为避免内战,稍作抵抗后便撤往廉北。退守广西百色的张发奎,听说张炎与南路地区顽军的矛盾后,发电报给张炎,要求他到百色商谈停战、解决矛盾事宜。张炎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愿望的促使下,答应了张发奎的要求,带领十几个随从,身穿草青色制服,佩中将级军衔,持着张发奎的电报,向广西进发。
张炎走后,南路的顽固派立即报告省政府,说张炎畏罪潜逃,请示缉拿归案。广西玉林专署也接到了上峰的通报,转饬陆川、博白各县府查缉张炎一行。当毫无戒备的张炎到达博白境内时,即遭到当地民团的逮捕,先解往陆川省保安司令部,后押往玉林专署。南路的顽固派闻讯,一面派人携巨款到玉林专署专员兼保安司令梁朝玑处活动,一面向蒋介石献谋陷害张炎。
张炎被捕的消息传来,各方震惊。李济深打电报力保张炎;蔡廷锴电告余汉谋转呈蒋介石,欲保释张炎;张发奎、张励疏通关系争取释放张炎;共产党组织也设法营救张炎。然而,各方面的努力都无济于事,蒋介石给第4战区下达了密令:“4战区司令部转玉林专署,着即将张炎就地枪毙具报。”
身陷囹圄的张炎并没有沮丧,仍然表现出了极大的抗日热情,他几乎忘记了自己已经失去自由,每次遇到大官小卒,不顾他们对他的苛待与藐视,反复重申抗日的道理。1945年3月22日下午,玉林专署决定不经审判处死张炎,军法官牟甲征率领一中队士兵前来押解,牟宣布道:“现奉令将你执行枪毙,你有什么话要说?”张炎知道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即将来临,他用平和的口气说:“我要说的就是务必抗战到底,建立民主国家!”说完,他整了整蓝色长袍,神情自若,昂首阔步,走上东岳岭刑场。临刑前,他笑着对持枪的士兵说:“稍等一会,让我作最后的呼叫——抗战胜利!民主胜利万岁!”
张炎被害后,他所领导的“高雷人民抗日军”遭到顽固派的大肆进攻,一部分在曾伟率领下投奔了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一部分由詹式邦率领被中共南路特委收编,组成了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第5团(又称光中团)。
抗日战争胜利后,人们为了纪念张炎的功绩,在香港建立了南光中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将张炎的骨骸迁入广州银河公墓。1958年6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张炎为革命烈士。历史学家翦伯赞这样评价张炎:“他是‘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争的发动者之一,又曾经参加福建人民政府反对蒋介石专制独裁政治的斗争,但他之所以值得崇敬,尚不仅此,而是他没有在连串的历史挫折中消沉下去,或者说以他过去的功绩自满,而是在民族国家危急的时刻,再度投袂而起,出现于抗日战争的前线。”
【著作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首发,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发,侵权必究】
#瞭望中国抗战#
胜亿配资-股票配资炒股公司-武汉配资网-长沙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